目前,全市共有贫困劳动力32737人,已就业32455人。其中:转移就业20298人(公益岗位5086人,市内转移就业7723人,市外省内转移就业4660人,省外转移就业2829人),涉农就业11786人,371人成功创业。另有282人因照顾家人等原因暂无就业意愿。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意愿劳动力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
(一)认真学习,狠抓落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治担当,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坚持目标标准,突出问题导向,贯彻精准方略,提高就业帮扶质量。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对中省市推进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精神、重要讲话进行专题学习。学习的常抓不懈,为就业扶贫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
(二)加强协作,凝聚合力。2018年9月,人社、财政、扶贫联合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三年行动指导意见》。统筹就业和财政资金。建档立卡贫困女性按劳动年龄放宽10岁,与农村养老金发放年龄衔接,享受就业扶贫政策。统筹公益岗位开发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将生态护林员等统一纳入公益岗位开发管理中,按需开发,有序开发,重点将公益岗位开发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结合起来,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开发辅助性岗位。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印发《铜川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按需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已有5086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公益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其中特设公益性岗位2614人,公益专岗341人,生态护林员1539人,卫生监督员281人,保洁员311人。
(三)完善体系,精准帮扶。脱贫攻坚一开始,完善市、县区、乡镇、村组四级就业扶贫组织体系和领导包抓区县,干部包抓村组就业扶贫工作机制。在全市359个行政村设立45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调动359名人社系统干部包抓359个村就业扶贫工作,发挥村级就业扶贫信息员作用,登门入户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问需求,每月至少上门一次,每次至少推荐5个就业岗位信息,对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采取“一人一策”,实行就业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清零。
(四)搭建平台,就近就业。一是扶持建设社区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将箱包制造、毛绒玩具生产、中药材等农特产品加工作为我市社区工厂建设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全市社区工厂建设。目前,已建成55家社区工厂,吸纳就业129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83人。二是培育就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累计认定就业扶贫基地56家,吸纳1661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596人。基本实现了乡镇“无死角”、全覆盖。
(五)强化培训,提升技能。一是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聘请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技术能手对群众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水平, 形成了接地气、聚合力、赢民心的技能培训新体系,加快促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该模式共培训99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213人。二是系统推进“劳动力+就业扶贫信息员+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就业”的五位统筹的定向式培训模式,共开展电工培训两期,共9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6人,32人用工意向签订会上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截至目前,共开展5期培训223人,与企业签订用工意向的学员40余人。三是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全力以赴开展“县校合作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帮助贫困户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不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县校合作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159人。 四是全面开展以工代训。对新吸纳贫困劳动力以及各类中小微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并开展以工代训的,按照吸纳人数给予企业6个月补贴,同时,将社区工厂、扶贫车间、村镇工厂的全部在职职工纳入了以工代训补贴范围,补贴期限为6个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0家企业申请开展以工代训, 122名贫困劳动力参训,进一步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六)依托机构,重点服务。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区县包抓服务机制,依托照金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对7个深度贫困村提供就业服务。一是定期对7个深度贫困村进行入户走访,了解摸底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就业需求,按照需求精准推送就业岗位。目前共上门入户推送就业岗位5次,岗位数量1500余个。二是联动照金基地资源,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进行帮扶,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多项创业服务。开展创业培训1期、技能培训3期共300余人参加;为32名自主创业人员每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0.3万元。三是深入7个深度贫困村开展职业中介服务,并与照金当地各用工单位、扶贫工厂、社区工厂签订职业中介协议,打造从“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数据库+照金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照金基地培训中心+就业”的就业全链条。目前共介绍376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12人。
(七)倾力整改,务求实效。脱贫攻坚以来,中省历次反馈问题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培训就业两张皮”问题。二是就业质量不高。三是移民搬迁后续帮扶不到位,均为全省共性问题,目前均已整改到位并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坚持。2019年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反馈的“就业扶贫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个别公益性岗位履职不到位”和2020年省委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的6家社区工厂未开工、20名贫困劳动力未就业等问题均已整改到位并建立长效机制。
(八)建立机制,动态清零。进一步推动力量向一线下沉,建立人社系统干部包抓贫困村长效机制,进村入户一对一、面对面了解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采取“一人一策”,对标需求有针对性的为每户推送不少于5个就业岗位,实行就业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就业“清零”。
(九)用情聚力,驻村帮扶。按照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安排,我局从2015年3月开始驻耀州区关庄镇麻子村包村联户扶贫至今。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26人,贫困发生率16.4%,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且人口老龄化严重。经过大家4年多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努力,目前剩余兜底贫困户1户1人,各项退出指标已全面达标,正在进行退出程序,预计今年11月将顺利退出。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2016年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5534元,2020年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1857元,增长114.3%。
(十)典型引领,成效显著。就业扶贫在各级各部门的关注支持下,健全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就业扶贫网格化体系,涌现出了“就业扶贫信息员”这一支生力军,为巩固提升就业帮扶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9月国家人社部评选就业扶贫优秀案例,全省共两个案例入选,我市的就业扶贫信息员获此殊荣。2020年3月,市委、市政府对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市人社局被评为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近年来,就业扶贫工作在省、市脱贫攻坚考核中均排在前列。
一是脱贫攻坚普查成效显著。通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开发、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就业等举措,加强就业帮扶力度。在8月份结束的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中,我市就业服务享受率为99.26%,位列全省第一。
二是就业扶贫信息员作用发挥明显。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就业扶贫信息员”队伍,全市共有45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主要负责贫困劳动力就失业信息采集、数据动态更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宣传、就业岗位推荐、组织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工作。疫情期间,在“稳就业”工作中就业扶贫信息员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就业工作中一支坚强力量,该项举措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三是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在全市重点项目、园区、景区设立了71名服务专员,既是服务企业、重点项目的用工专员、人才专员、社保专员,又是岗位信息员,闭合“企业+岗位+信息员+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服务链条。
四是形成就业扶贫大格局。2018年9月率先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将建档立卡贫困女性按劳动年龄放宽10岁,享受就业扶贫政策。比国家规定文件早出台近一年。
五是技能培训全覆盖。大力推广农民培训农民的郗家塬模式和“贫困人口+就业扶贫信息员+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就业”五位一体技能培训模式,有培训意愿贫困劳动力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六是社区工厂建设初具规模。先后出台了《铜川市社区工厂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2年)》《铜川市支持社区工厂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社区工厂建设的实施意见》《铜川市社区工厂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文件,目前已落实社区工厂各项补贴748万元,社区工厂箱包等产品已纳入扶贫产品目录,在市、区(县)两级政府强力推进下,社区工厂在助力脱贫攻坚、就业困难人员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七是加强贫困劳动力就业监测。搭建农民工实名制数据库,库内录入全市农村劳动力189360人,通过数据库加大贫困劳动力就业监测力度,完善监测户、边缘户、回流贫困劳动力台账,及时跟踪精心服务,对重点监测户和非贫边缘户中失业的劳动力通过就业扶持政策进行及时帮扶,对其中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及时就业动态清零。在疫情期间通过监测,对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开发3-6个月的防疫临时公岗进行安置就业;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展“就业大篷车”下乡送岗位活动,引导他们外出转移就业, 全面巩固就业扶贫成果,提升就业扶贫质量。
一是部分区县社区工厂招商工作跟进不及时,已建成厂房未投入使用;个别已建成社区工厂目前提升巩固未跟上。
二是技能培训质量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贫困劳动力存在等、靠、要思想,安于现状,创业就业意愿不强,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技能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帮扶力度还需加强,个别安置点存在人岗分离的现象。
(一)加快推进社区工厂建设。一是抢抓产业转移机遇。铜川是箱包、毛绒玩具等产业承接地的优选地之一。目前铜川外贸型社区工厂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生产的箱包争取明年十四运指定产品已经启动,把铜川打造为西部箱包、毛绒玩具等产业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中心已成为可能。我们将指导各区县尽快制定社区工厂建设三年规划,长远布局。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指导各区县借鉴“贸易公司+中心工厂+加工厂”模式,厂房建设优先考虑闲置厂房改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三是落实社区工厂支持政策。及时兑现落实市财政和就业补助资金支持社区工厂建设部分,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促进社区工厂发展壮大。
(二)不断提升技能培训针对性。加强县校培训合作,发挥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等公办培训机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优势,大力开展定向定岗式培训,不断提升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性,确保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50%。同时组织对接企业,启动贫困劳动力以工代训,常态摸排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按月更新发布培训清单。
(三)继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一是加强宣传促就业。帮助搬迁群众摆正心态,自立自强,树立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念,鼓励和引导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外出务工就业。二是加强监测帮就业。及时跟踪精心服务,对失业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发公益岗位等就业扶持政策进行兜底帮扶,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及时进行就业动态清零。三是落实政策稳就业。继续鼓励各类企业、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企业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及时落实培训补贴,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